【区域个性】京津冀协同发展 高新区合作当挑大梁

  • 文/陈文丰 | 2015-06-05
  • 5789
  • 0
  • 0

现象一:硅谷的全球链接!2009年《硅谷指数》将硅谷描绘为一个创新“栖息地”,形成“栖息地”的关键特征,即四个能力:全球链接能力、硅谷吸引人才的能力、持续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作用。其中,全球链接能力是指硅谷与全球其他创新高地之间在人才、技术等方面吸纳与辐射能力,一方面,硅谷吸纳了来自全球的高科技人才;另一方面,硅谷的技术、资本和商业模式向全球扩散,创业者、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才充当了硅谷与全球其他创新高地之间的“大脑水渠”。可以这么认为,硅谷与其他创新地区保持全球联系对于本地的创新能力和利润至关重要!

现象二:苏南的“中关村”现象!近些年,我在苏南地区的很多高新区调研,如苏州高新区、江阴高新区、常熟高新区等等,发现一个很令人吃惊的现象:这些高新区里的成长迅速、技术领先、商业模式新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来自于中关村,要么是中关村的大型企业在此设立分支机构来开拓市场,要么是中关村的优秀科技成果在苏南本地进行成果转化,要么是这些企业与中关村地区的科研机构、大学或者企业在技术开发层面上存在密切的合作关系。总之,中关村的人才、技术的“孔雀东南飞”,在苏南算是开花结果!

现象三:固安工业园区的崛起!北京天安门正南50公里,十余年间一座现代化产业生态新城拔地而起。承建这座新城的是我国有名的工业地产运营专家——华夏幸福基业,正是这家民营企业,凭借其在房地产运营方面的成功经验,借助于大量的智库资源,整合了相关产业资源,在我国园区大力发展的这十年,将固安这样一个原生态的农业县脱胎换骨成一座生机勃勃的产业新城,这是仅靠固安政府一己之力30年也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其成功的诀窍在哪里?核心是借势北京发展!据统计,落户在固安工业园区内的企业项目80%以上都是从北京转移而来!

以上三点现象的台前幕后,都透视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就是区域之间的高端链接和辐射带动。而在当前,以北京为核心、京津合作为主轴的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既是当政者抬升国家战略的雄心壮举,也是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在其中,国家高新区则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中关村最好的出路:辐射与链接并存

中关村是我国科教资源最为丰富、创新成果最为集中、创新活力最为强劲的区域,其经济形态体现为典型的服务型经济、研发型经济和总部型经济,其经济规模占据我国高新区经济总量的近1/6。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随着北京运营成本的大幅度上升,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北京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服务化、高端化和绿色化为核心特征的“高精尖”经济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首要方向,而众多的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走向全国已是必然选择。

正如前述,中关村的企业、人才、项目已经在全国开始布局,并已经在苏南等地区形成显著的集聚效应。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经与中关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地区有近百家,这些还不包括已经在私下与中关村的企业及研发资源进行深入合作的区域。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据笔者观察,中关村的企业、项目和人才在两个地方呈现大规模集聚态势,一个就是前述的苏南地区,另外一个则是与中关村地理紧邻的天津滨海新区。

为什么企业大量在此集聚?通过分析,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提升。经过近20多年的快速发展,苏南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总体经济规模巨大,政府财政实力雄厚,投资环境和政府服务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更为重要的是苏南地方政府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创新经济体的重视程度,加强了对创新创业人才、优质高科技项目、高水平服务机构的吸引力度,同时加强了对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创业载体的建设与扶持力度,整体营造了一个高效、优质、公平的投资营商软环境,赢得了广大创新创业人才的青睐与赞善;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同样塑造了产业配套齐全、创业成本较低的投资环境。第二,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京沪高铁和京津城际高铁的开通,也为投资者的经营活动、娱乐生活提供了交通便利,时空大为缩短。

通过高端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的输出,中关村为京津冀区域甚至为全国搭建了一个交流合作、共享共赢的平台和中枢,下一步将更在创新机制、发展模式、思想理念方面扩大输出与推广,中关村无疑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迈进了一大步。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辐射带动与高端链接犹如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在中关村秉持开放心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时刻,中关村还应该加强与硅谷等创新尖峰的资源链接,链接来自全球创新高地的高端人才、优秀技术以及优质风险资本,吸纳新的理念、模式和思想,做好无缝链接。同时,中关村与京津冀内部的要素仍将长期双向流动,天津、河北等区域的高端要素向中关村集中、集聚也将是充分尊重市场导向的结果,不仅不会损害天津、河北等地创新能力的提升,从长远来看反而会持续提升天津、河北等地的基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实力。

天津高新区的近水楼台:产业创新中心的机遇

天津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现代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是北方的经济中心,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天津高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排名靠前的国家级园区,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及小巨人企业培育、科技与金融融合等方面创新机制与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利用区位条件,借重首都创新资源,是天津高新区这些年提升创新能力和产业层级的重要举措。从2005年开始至今,天津高新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国家级科研院所、中央企业合作,相继建设了中科电子信息产业园、军科院天津分院、北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超大型航天器研发制造、特种飞行器研发生产、中海油新能源、天地图全球数据服务基地等一批高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曙光信息、航天科工、航天科技、中科蓝鲸、中科遥感、奇虎360等上百家企业落户并实现了快速发展,天津高新区已经成为承接北京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区域。据不完全统计,在天津高新区落户的首都创新资源项目至少有200余项。

谋划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天津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最大限度地放大北京科技创新资源的价值,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举措。京津两地共同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天津高新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中关村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京津立足区域资源优势、面向全球的重要战略选择,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两地携手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科技创新中心是产业创新中心创新驱动的技术源泉、人才高地和体制先驱,产业创新中心是科技创新中心创新驱动的技术转化基地、企业成长中心、产业承载基地和商业模式创新基地,两个中心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河北高新区的尴尬:无承接的优势资源

河北目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三方中比较尴尬的一方。三国之战,河北无疑实力最弱,经济发展层次较低,创新要素资源较少,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在计划经济时代,包括在改革开放前20余年中,北京的虹吸效应一度愈演愈烈,围绕着北京周边,甚至形成了一条被世界银行誉为“环首都贫困带”的地带,保定、廊坊、承德、张家口等地区并没有享受到临近首都带来的“邻里红利”。

最近五年以来,随着首都功能定位的逐步调整,首都的一些产业、资源也在往周边进行优化布局,部分地区从中收益。燕郊高新区,位于首都通州正东。凭借区位,承接了部分北京的产业转移。汉王的电纸书曾经推动了燕郊高新区的发展态势一路上扬,而在北京上班、在燕郊居住的近20万人口也将燕郊高新区置于一个新的高度。固安工业园区承接了从北京昌平、通州及房山的产业转移,实现了从零到有的历史性转变。但是,从产业结构来看,这些区域承接的产业是低端的,产业层次偏低,附加值不高,以传统行业为主。而在河北的石家庄高新区、保定高新区、唐山高新区、承德高新区等国家高新区也没有在这一轮北京的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过程中获益多少。

为什么不能像苏南和天津滨海新区一样,承接来自中关村的高端资源的转移?核心因素有二:第一,受发展阶段所限,河北相关园区或者区域的产业层级较低,与中关村产业的落差太大,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不足,没有形成类似上海与长三角的辐射源与经济腹地的关系;第二,受制于思想观念,河北园区在环境营造的理念上还有差距,重硬件轻软件的思维一直存在,唯GDP的导向没有根本性改变,适合创新创业、局部优化的环境基本上很难出现。

从与北京合作的基础和潜力来综合判断,张家口优势最强,廊坊行动最快,保定基础最好,承德不紧不慢。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好的趋势和苗头在逐渐出现:第一,河北省拟倾全省之力,学习台湾新竹科技工业园的经验,打造白洋淀科技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吸引中关村高端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之建设成为支撑引领河北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新龙头和新引擎;第二,张家口将重点建设若干高新区,依托紧邻北京之区位优势和环境优美的生态优势,紧抓京张联合申报冬奥运和京张高铁建设之契机,积极承接北京城市功能疏解和高端产业转移,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努力打造奥运经济、园区经济、绿色经济和县域经济等四型经济,力争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中抢得先机;第三,廊坊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园区载体,推动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提档争优,一方面以央企、总部为目标对象,从产业中高端切入,另一方面积极优化环境,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努力打造科技型企业孵化成长的乐园;第四,唐山高新区将积极构建科技服务体系,将创新资源的集聚、创新平台的搭建、创新载体的建设作为政府实施创新驱动的着力点,营造一切有利于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环境和条件,努力打造服务于唐山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引擎;第五,北戴河新区、环渤海新区等河北省重点发展区域,将树立对接中关村的发展思维,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加强与中关村的新型产业促进组织、协会、科研机构的对接,真正做到“不求所在,但求所用”!

从长远来看,京津冀三地区域协同,着力点将会集中在三地高新区的协同合作上。高新区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否,将直接决定三地合作的质量和深度。其中,中关村的辐射是核心,河北高新区的环境优化和思维改变则是关键。成功与否,拭目以待!

文章评论  共0条评论

请登录

发布广告等信息将很快被删除,并且永久屏蔽账号后续回复权限